close

設計概論第二次作業

採訪師傅:許哲彥 師傅

採訪地點:北港朝天宮

採訪時間:10/25

指導教授:楊裕富 博士

 組員:

B10433309洪辰諭

B10433310吳芸茜

B10433311徐顗卉

B10433312廖哲緯

剪黏藝術

主要裝飾於寺廟之規帶和牆面與富豪大宅第之裝飾牆面上。'

先用水泥塑形,再將破碎的碗剪下,仔細的黏貼上去。

50年代主要為玻璃剪黏,但因為易掉落,到70年代漸漸演變成瓷片剪粘,現代則多用鐵條。

材料為水泥、石灰、瓦片、鐵條、瓷片(碗)、工具

許哲彥老師

從事剪黏工藝50年,師承「五虎將」江清露大師,先後為「麻豆代天府」、「嘉義城隍廟」、「北港朝天宮」、「笨港水仙宮」等知名寺廟進行屋脊剪黏工藝,諸多廟宇重建或修護指名要其負責,早已為剪黏技藝大師級人物。進而成立「哲彥剪黏交趾研究室」,負傳承交流責任。題材豐富,主題常圍繞於傳統民間故事傳記,以勸世教化、祈福眾生為主,具有潛移默化之效用。

Q1:為何會投入這項傳統工藝,動機為何?

A:因為早期經濟困難,所以要有一技之長以便維生,便在15歲投入剪黏這項傳統工藝,也在探索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他的興趣。


Q2:現今傳統工業因為作業時間.工作環境以及社會地位的問題而導致此項工藝漸漸沒落,你(師傅)有沒有想過要轉行呢?

A:「人生一旦定型,就很難轉行。」人生總有許多事情不盡理想,可是遇到了就要面對。就像當初學習剪黏是為了生計,可是做久了、習慣了,慢慢也覺得剪黏有它迷人之處。也許有人認為這項工藝很艱辛,大熱天要在屋頂上曬太陽、鋪碗片;但久而久之,你也會和它培養一種默契,漸漸愛上他。


Q3:會不會想順著現在趨勢,將步入低潮的工藝商業化,融入觀光產業?

A:融入觀光產業我想是必須的,畢竟現今社會許多傳統技藝也融入觀光;像是捏麵人,便經常出現在宜蘭的觀光小鎮。而我們在北港鎮也有北港工藝坊,在裡頭,我們擺設許多工藝大師的作品,如林聰賢、林佩瑩等等,而且為了讓民眾更能參與,全館免費參觀,假日還有導覽人員為您解說。


Q4:請問創作那麼多作品,靈感都來自哪裡呢?

A:「靈感來自環境」。每個環境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,通常我都是到現場觀察,再想那些東西適合這個場所,有點像即興創作的概念。

Q5:傳統工藝大多有入門和專業級,請問兩者的待遇有什麼不同嗎?

A:早期剪黏工藝興盛,逐漸發達,學習價值高,因此當時的工資大約是現在的三倍,主要是看工作的程度,一個階段完成便有相等的報酬。

Q6:請問老師,現在有學生向您學習剪黏這項傳統工藝嗎?

A:目前沒有。之前有一位台藝大的學生跟著我學了一年,但年輕人畢竟吃不了苦,每天在屋頂上風吹日曬,加上一個人在異鄉學習,堅持不了多久便放棄了。而曾有外國生向他請教古蹟維護,但學習剪黏的興致卻不高。

老師作品:




心得1:

每次到廟裡的時候,並不會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,但是聽了許師傅的講解後,仔細看看屋頂、門窗的裝飾,發現那些看似普通,但耗費大量心力和汗水剪黏而成的藝術,不禁感到驚嘆與欽佩。我們問師傅:「剪粘這麼辛苦,為什麼你能撐下去?」他笑笑地說:「早期經濟不好,為了生活,我們都要學一技之長,再累再辛苦都要撐下去;現代不一樣了,生活條件越來越好,很多年輕人最缺的就是毅力。」剪粘,幾乎無人傳承,若可以,希望能有人將這份藝術傳承下去。

心得2:

我們覺得這次的訪談很幸運可以採訪到許哲彥老師,親切又詳細的解說讓我們對剪黏這個傳統工藝了解到很多,老師還讓我們親眼看他的作品與做作品的工具和材料,也讓我們自己動手試試看,我們都覺得非常新鮮。而剪黏這項工藝技術已經漸漸的沒落了,很多年輕一代的人無法適應這個艱困的工作,從跟老師談話的過程中也透露出些許的無奈與不捨,希望剪黏在臺灣這塊土地上能繼續的傳承下去。

剪黏初體驗:


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b10433309 的頭像
    b10433309

    Chenyu

    b1043330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